这几年,不管是做家长,还是当老师的,大家都越来越焦虑了。
家长们一边忙着赚钱,一边砸钱买课、报班,
还在努力学习各种育儿书、教育大V的经验帖;
老师们也不敢懈怠,绞尽脑汁设计课堂、布置作业、盯学情反馈,
生怕哪个孩子掉了队。
可是,静下心来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扎心,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:
很多真正优秀的孩子,其实不是教出来的,而是天生的。
你可能不服气,觉得这是不是在否定教育的作用?
毕竟我们家长和老师做了这么多努力,不可能一点用都没有吧?
确实,努力不是没有意义,但这个用处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!
尤其在决定一个孩子是否真正拔尖这件事上。
我们先说个例子。
郭德纲大家熟吧?
他儿子郭麒麟,这几年在综艺、影视圈都混得风生水起,
情商高,反应快,说话有分寸,知识面也广。
不夸张地说,他已经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典范了。
但你要说这是郭德纲教育出来的,郭麒麟自己第一个不同意。
郭麒麟也曾公开表示,自己小时候被父亲打压式教育,几乎没有什么自尊。
他甚至说,如果采访发生在2015年之前,
他恨不得趴在地上和记者说话,卑微得不行。
换句话说,如果郭德纲的“打压教育”真的有用,
那他儿子应该是个自卑、胆小、不自信的样子,但结果恰恰相反。
所以问题来了:
郭麒麟的优秀,真的归功于父母的教育吗?
还是说,他原本就是个能自己长明白的孩子?
回头看看我们身边,有没有这样的学生:
不需要家长操心,放学回家就能自己写作业,
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,考试总能拿高分,
文理科都不偏科,课外活动也照样不落。
这些孩子的爸妈可能只是普通上班族,
并没有什么科学育儿理念,甚至有时候忙得顾不上管,
但孩子就是让人省心的优秀。
反过来看,有些家长从小鸡娃,天天陪写作业、上培训班、买教辅、请家教,
结果孩子不仅成绩一般,情绪也压抑、对学习毫无兴趣。
你说,这样的教育投入,到底值不值?
再讲讲一个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:
很多家长其实不是因材施教,而是在顺应自己的本能去教育孩子。
比如,性格强势的家长往往接受不了孩子平庸,会用尽各种手段鸡娃;
性格温和的家长则更倾向于佛系养育,孩子再差也觉得顺其自然就好。
这种本能驱动的教育方式,其实不是在看见孩子,而是在表达大人的情绪。
老师也一样。
有些老师特别喜欢讲,学霸是我教出来的,但稍微了解得深一点就知道,
那些顶尖学生,大多从小学就顶尖。
他们上课就懂,不用反复讲;
布置作业从来不拖延;
考试从来稳定输出。
我们确实有用心教他们,但更像是在守着一块玉,
而不是硬把一块石头磨成了玉。
当然,我们也不是说教育就没用了。
教育能影响环境、能提供资源、能给予支持,这些都是很重要的。
但我们也得承认,教育的作用是有边界的。
它不是魔法,不能凭空把一个资质平平的孩子,变成天才。
更重要的是,
不要用“我都这么努力了,你怎么还不优秀”来给孩子制造心理负担。
那种“我付出那么多,你得还我一个出色的你”的逻辑,本身就很危险。
它会让孩子觉得,自己的价值必须通过变优秀来证明,
否则就是对不起父母、老师。
其实,对大多数孩子来说,他们既不是学霸,
也不是问题学生,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孩子。
我们做父母、做老师的,最重要的不是非得把培养成人中龙凤,而是:
接纳他们的普通;
支持他们的节奏;
尊重他们的选择。
因为,真正能让一个孩子成长的,是他自己内在的动力。
不是父母的焦虑,不是老师的施压,
而是孩子自己看见了学习的意义,看见了自己想成为的人。
停止说教,激活孩子自驱力,狂刷央视推荐的5部神级纪录片,胜过100部垃圾动画片!
你能做的,就是不阻碍他、不断提醒他:
你可以的,你值得被看见,你的节奏没关系,我们等你。
所以,最后总结一句话:
优秀确实可能是天生的,但被看见、被支持、被理解,
是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的教育方式。